长江商报 > 石牌保卫战·探访

石牌保卫战·探访

2014-09-18 01:57:46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期专题资料提供:宜昌市夷陵区原政协文史委主任、抗战史研究学者简兴安

70年后再访石牌,山清水秀的小村子因为旅游开发,已经成了三斗坪镇最富裕的村子,村民们怡然自得,连年轻人都愿意回来生活。但没多少外来人知道这里曾经是抗战的战场,虽然村里建起了石牌保卫战纪念馆,残留着炮台等遗迹。

有许多炮台,但是一炮也没开过

时间:9月14日地点:石牌古镇

从宜昌葛洲坝码头坐游船前往石牌,石牌现在已被旅游集团开发成著名景点“三峡人家”,两岸的峡谷和壮阔的江水很美。路过三游洞,当地人说这里抗战期间也做过国民党抗战部队的指挥部。

三峡大坝建成后,石牌村整体往上迁移,形成了现在的格局。整个村子离水面很近,沿着村子往上走到半山腰,整个月亮湾的地形清晰无比,站在任何一个没有树木遮挡的位置,视野开阔,东、西、北三面的江面都尽收眼底,确是防守的好位置。

当地村民宋明红说,当年国民党抗战部队在石牌设置了许多炮台,既有高射炮,专打飞机的,也有对向江面的,防止日军从水陆攻击的。在“文革”之前还有许多,后虽经破坏,现在仍残留几十个。在一片红薯地的上头,记者看到一个水泥建的圆形凹地,那里是放重型炮的地方,炮台的方向正对着西北,往里走是一条狭长的通道,黑黑的,墙壁上因此设置了可放灯的凹槽。

因为才下过雨,地上一层浅浅的淤泥,再往里走有另一个架设机关枪的位置。穿过层层叶片,刚好看到石牌下游的江面。宋明红说,小时候这里是孩子们的游乐园,夏天炮台里非常凉快,经常在里面打牌。虽然设置了这么多炮台,但其实石牌一炮也没开过,简兴安告诉记者。他是宜昌市夷陵区原政协文史委主任,研究石牌保卫战十多年了。

石牌和日军正面相对的机会只有那一次。为了探查石牌的地形,几个先遣日本兵骑着马从石牌东面向石牌走,在杨家溪对面的山崖上,被村民和国民党抗战部队发现,山上有官兵,山下有村民,日军只能选择坠崖,连人带马坠入山崖。而另一个说法是因为山路太险,他们是连人带马不慎坠入山崖,山路之险也说明其作为要塞须死守的重要性。

在防卫石牌时,几乎是军民一体的。宋明红说,在石牌的石头峭壁上,写着很多像“还我河山”、“敌人的坟墓”这样的字,为壮声势用。在一块山崖上,我们找到了“敌人的坟墓”几个大字,石刻字中被涂上了红色,经过风吹雨打,已经不是很好辨认。

让简兴安痛心的一点是,石牌保卫战这么重要的战役在现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战争遗迹没有很好地保存。我们在石牌码头附近,看到了石牌保卫战纪念馆。前几年,当地的旅游公司把当地留存的一些战地遗物搜集起来建了纪念馆,竖了纪念碑,军帽、军衣、机关枪、手榴弹、老照片,还有一架破损的留声机,依稀可以还原当年在这里生活过的士兵们的生活。

日军突破第一战线曹家畈到达八斗方已经是五月中下旬,这里是国民党抗战部队守卫石牌的第二道战线,配合轰炸和地面行军,日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突破八斗方,一路向最后一道防线朱家坪行进。这是生死一搏的死守。在朱家坪,国民党抗战部队和日军发生了持续三个小时的肉搏战,才打退日军。当年的故事在村子里总被老人们反复地诉说。

时间:9月15日地点:八斗方、朱家坪

全连130多人午饭时遇袭,他曾跟着士兵们混饭吃

从宜昌城区出发过了桥,就进入起伏的山地,多高山峡谷,越往西走,地势越发陡峭。在青龙峡下车,这里已是著名的漂流景点,丹水河自西向东流去。拦了辆摩的,我们往北向八斗方和朱家坪去,一直在上坡。

在八斗方我们见到了67岁的村医朱成坤。朱成坤没有见过日本兵和国民党抗战部队,不过以前听村里的老人讲故事讲得多。八斗方曾经作为石牌保卫战的第二线阵地,日军突破了曹家畈之后,就继续往北走,往大山深处去了。

这里最常被说起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百坟的地方。那是一个峡口,两边高山形成天然屏障,据朱成坤说,1943年有一个连的部队驻扎在百坟,“一天他们正在吃中午饭的时候,被一颗炮弹击中,全连阵亡,一个连的军队都埋在这里,据说一共埋了一百三十多人。”

77岁老村民朱国权从田里回来的时候,一脚的泥巴,叼着个烟枪干坐着。1943年他才六岁,那时“国军”的卫生所就在他家附近,不到一里地。士兵们经常在他家生火做饭,“自己带的军粮”,他还经常跟着士兵们混饭吃。“日军攻陷八斗方是在阴历五月十五,那天的太阳好大。”日本的飞机一阵一阵过来,“跟雁子似的,一呼就过来了,炸了好久。”

牺牲的士兵就地掩埋了,还立了个碑,后来这地方就被叫做“百坟”。现在,真的百坟已经不在,成了一片柑橘田。

这一仗打得很快,朱成坤说,国民党抗战部队在八斗方并未做太大抵抗,就往朱家坪撤退了。朱家坪离石牌只有几公里路,是死守石牌的最后一道防线。国民党此时已把兵力主要放在了这里,上面下令必须“死守”。在此之前,村民们大多都跑到山上躲起来了,回到家时看到烧掉一半的房子。

当年埋骨地,现在种上了柑橘

国民党抗战部队在八斗方驻扎了几年,曾和日军在此血战,无数尸骨埋葬于此,坟墓、战壕不计其数。战争留下的痕迹似乎遍布在每个角落和人们的记忆里。但现在能见到的抗战遗迹几乎很难找到了。朱成坤说以前蛮多被烧掉一半的老屋子,大多都已拆了,仅剩的一栋兀自立在更高的山上。那里架起了高压线,周围的村民都迁移到了下面更靠近公路的位置,盖起了砖房,“这一栋也快要拆了”。

这些遗迹消失得最快的时候大抵有两个时期:一是1958年新中国提倡全民大生产的时候,大批的地被开荒,坟被挖走,战壕被填平。二是改革开放后修路、整田,陆续地许多战场也被填平。

1958年,朱成坤才十岁,在读小学。村里打起了百坟的主意,那是个长方形的大土堆,“有五米长,五尺高,坟前面立着一个一丈多高的碑,还刻着字。”

“初秋的一个晚上,吃过晚饭,村里的几十个男人、小孩和女人扛着锄头,拿着箩筐、撮箕,举着竹篾做的火把和汽灯,在百坟聚齐,村干部还点了名。用锄头刨,挖到离地面一尺多高的时候,开始发现白骨、骷髅,一堆一堆地抽出来,有人拿着箩筐等着,装满一筐就运到另一个地方,那里架起了两米宽的大锅,最后化成粉,撒在田里。”

在廖玉萍土屋后面的柑橘地里,当年有二十几个小坟包。那时候她还没嫁过来,身为村支部书记的朱成坤见过,那块地当年是国民党军队卫生院埋葬牺牲伤员的地方。解放后,那里被填平,种上柑橘。今年,山上的一户人家搬下来,瞅准了这个地方建房,挖地基时地下竟然又翻出人骨,“在这里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如今新房建起,旁边一块隆起的菜地里种着韭菜,往下翻一翻,或许下面还有。”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