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哲学家汤一介逝世

哲学家汤一介逝世

2014-09-11 01:55:0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汤用彤纪念馆开馆,学界在湖北黄梅缅怀汤氏父子

在立足文化之根上,汤一介先生给我们很多启示

■本报记者 卢欢

刚过去的教师节,学界和网络中处处都有对北大国学国宝级教授汤一介的悼念之声。昨日,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发出讣告:“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儒藏》编纂与研究’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儒藏》总编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博士、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汤一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9月9日2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今日至14日,北大将举办汤一介先生的追思活动,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5日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而昨日,湖北黄梅县举行了汤一介之父汤用彤纪念馆开馆仪式,来自全国的学者、专家共同缅怀了这一对父子。

一生甘坐冷板凳

汤老在古代哲学、文化、宗教等领域研究造诣深远。在60多年学术生涯中,他着力于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他认为,不珍惜自己传统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1980年代起,西方文化大量进入中国,各种学术思潮涌动之时,他第一个发表文章批评“文明冲突论”,并率先提出中国儒家当中优秀的传统必须被继承下来,中国人不能在文化上流离失所。他还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等学术机构,力主举办以蔡元培和其父汤用彤等学术大师命名的讲座,向更多青年学子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2003年,汤老提出启动国内最大的儒学古籍文献整理工程——《儒藏》编纂工程。《儒藏》收录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学文献3000余种,约10亿字,计划于2025年完成。近十年,汤老致力于《儒藏》的编纂,投入了巨大精力。今年上半年,《儒藏》出齐一百册,《汤一介全集》十卷本出版。

汤老一生甘坐冷板凳,愿为“一介书生”,求知思索,心忧天下,提携后辈……他逝世的消息一经传开,学术界以及读者都纷纷在网上表示哀悼之情。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感叹道:“汤先生有儒者的风范,气质优雅,温润如玉,也有深沉博大的胸怀和超越的境界。对于中国文化的命运有使命感。所谓‘贞下起元’,文明复兴,汤先生在精神上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称,他的离去更带给我们一种思考:今天后辈该如何继承前代知识分子的坚守和风骨。

曾计划5月回黄梅

汤一介于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县。祖父汤霖是前清进士,父亲汤用彤则是久负盛名的哲学大家。今年恰逢汤用彤逝世50周年。昨日,黄梅县举行汤用彤纪念馆开馆仪式,并召开了一场“纪念汤用彤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得知汤一介先生逝世的消息,主办方立即在会议上增设了“追思汤一介先生”环节。

对家乡黄梅名人素有研究的青年学者梅杰特地从北京赶来参会。他告诉本报记者,汤用彤先生的父母是土生土长的黄梅人,他虽然并不出生在此,但青少年时期曾多次回家乡。而汤一介先生一生没有回过黄梅,在得知家乡在建其父的纪念馆之后,他曾表示如果身体允许,一定参加原定今年5月的开馆仪式。不料,纪念馆因布展原因延迟到昨日开馆,而这一天正碰上汤一介先生逝世的日子。昨日座谈会上,来自全国的学者、专家、汤用彤后人、当地学术教育界人士深情缅怀了汤一介先生。

武汉大学国学院与哲学学院教授、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在会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他对汤一介先生的评价。“汤一介先生家里的几代人都是做学问的人,他的父亲汤用彤先生的学问做得比他还好,当然,时代也不同……汤一介先生立足于中国文化,在转化中国文化做出了创造性工作。”他认为,汤一介先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他经常去西方,也引进很多西方学者进来,促进中西方文化汇通,站在时代的前沿,强调中国传统、儒释道哲学的现代性转化。他能接受新思想,同时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做了很多很多发挥,如出了很多专著、做了很多报告和演讲,学术贡献很大。

郭齐勇还说:“我们现在的人都比较俗,不愿意认真读书,对自己的文化不了解,随口胡乱批评中国文化这不好那不好。在面对西方文化挑战的过程中,我们要真正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养育我们的重要精神遗产,我们不能像乞儿一样向外乞讨,而没有自己的文化之根。应该说,汤一介先生在立足文化之根上,给我们当代人很多启示。”

声音

我之所以走了三十年弯路,把最可能有创造力的时光白白度过,主要是因为我没有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我只能听我自己的。——汤一介

1927年2月16日-2014年9月9日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