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清廉“村支书”身后仅留3000元存款

清廉“村支书”身后仅留3000元存款

2014-07-21 01:41:38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25年带领“负债村”变身社会总产值过亿先进社区

■本报记者 周舜尧

25年前,黄石市下陆区老鹳庙村(社区)还是一个人均不足三分田的负债村,25年后的今天,这里是社会总产值连年过亿的先进社区。

“无工不富。”这是老鹳庙社区25年的“领头羊”社区党总支书记刘伦堂生前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创办集体企业、引进工业企业带领集体致富的25年后,他仅给子女留下了一笔3000元的存款。

连日来,包括本报在内的20家中央、省级媒体组成采访团赴黄石市,探访这位“清廉如水,一心为民”的基层优秀党员干部的感人事迹。

重乡情

放弃铁饭碗回村“救火”

1989年,黄石市下陆区肖铺乡老鹳庙村村办水泥厂因经营不善停产,一系列变故让这个人口达2400人却仅有600亩耕地的村子陷入了全村人均欠债1500元的境地。

这时,肖铺乡党委找到在乡办企业任经理的刘伦堂谈话,希望他回到老鹳庙村任党支部书记,这等于要他“丢掉铁饭碗,回到一无所有的日子”。

“大雪天的,刘书记带着我们一起上山用板车拉石头。”村民张友说,刘伦堂当书记后,力主继续筹钱办企业来改变困境,并主动到停产的水泥厂兼任厂长,通过向亲友借款、发动工人集资,凑到3.5万元,使得水泥厂在他回村任职13天后,就重新点火开工了。

经过了一年的艰苦奋斗,老鹳庙村办水泥厂在1990年实现全年产值达128.8万元,上缴利税15万元。此外,刘伦堂利用村里丰富的石材资源,带领村民办起了碎石厂、三磷灰厂、建筑队等集体企业,令村集体在1991就还清了债务,村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善谋划

将负债村发展成亿元社区

“思想超前,善于谋划,敢于创新。”这是老鹳庙的村干部们对刘伦堂共同的认识。

老鹳庙的水泥厂是下陆区的第一个村集体企业,这是经刘伦堂一手创办的,并带头一手创办了三磷灰厂等诸多村集体企业,给村里发掘了第一桶金。

在进入21世纪后,在“城中村”改社区、耕地变产业用地的社会变迁中,又是刘伦堂牵头,让显得落后的村集体企业改制,引入大企业接手,让老鹳庙村从几个村办厂“小打小闹”的集体经济,变成了如今数十家企业聚集,全社区实现社会总产值2.3亿元的先进社区。

常被村民用来佐证刘伦堂“懂规划”的是,老鹳庙村在1999年就建起了建筑面积过万平米的现代化小学,拥有当时许多城区小学都没有的图书馆、阶梯教室等设备,这些硬件设施至今仍不输给城区小学。

在近年来,黄石提出“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要求全面关停“五小”企业。刘伦堂带领老鹳庙社区率先关闭了三家能给村里带来数十万年收入的“五小”企业后,又提出了发展商贸业,并聘请专家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勾勒出了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园区的发展框架。

为此,刘论堂一直在为与老鹳庙村仅隔不到一公里的黄石市广州路、苏州路延长线建设四处奔波。这两条路一旦打通,就将能让老鹳庙社区与下陆城区完全对接,令老鹳庙成为对接黄石市团城山商务区,成为下陆区开放开发的热土。

办实事

记满20多本“民生笔记”

刘伦堂的办公桌上,摆满文件和报纸,以及各种荣誉证书和奖章,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堆成一摞摞的笔记本。这些笔记本分为五种:5本工作笔记、7本群众反映问题汇总笔记、5本群众纠纷登记笔记、4本领导讲话笔记和自己的学习笔记。

如今,刘伦堂经办的为全体村民所称道的“改电、改水、修路”等几件民生大事仍可在这些笔记中寻找踪迹。

老鹳庙村村头是原东方钢铁公司,村尾是蜂烈山,村里的用电一直是由东钢公司免费提供,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东钢的效益逐渐跌落后,村里用电也逐渐开始困难。

“150瓦的灯泡跟15瓦的没区别。”居民程时彬说,当年读书的时候,家家户户安了“稳(电)压器”都没用,要靠自家做的煤油灯照明。

这件事情被刘伦堂记在本子上,带着笔记薄,刘论堂四处打听供电局领导的日程安排,在领导加班时跑去“反映情况”,一直磨到晚上12点,这样反复地去做工作,换来的是老鹳庙村在1993年实施了电改,居民用上了放心电。

村子周围有不少企业还有个垃圾场,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生活用水污染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老鹳庙村。关于这个问题,刘伦堂笔记上落款为1999年8月16日的一页记着这样一句话:“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作为一名村支书,是我严重失职”。

为此,刘伦堂多方奔走,争取上级改水资金21万元,推动村集体投资30万元,群众集资20多万元,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将自来水接到了老鹳庙的家家户户。

重清廉

不让家人插手社区项目

在老鹳庙村当了25年的“领头羊”,刘伦堂经手了社区里大大小小的建设项目。这么多年来,刘伦堂不仅自己没占过一分钱的便宜,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不得插手社区的项目。

“他连我的饭都不吃。”在老鹳庙办厂的几名老板提起刘伦堂时都表示,企业发展遇到困难找刘伦堂可以,但要想占老鹳庙村集体的便宜就甭想。

“群雁高飞头雁领,打铁还需自身硬。”刘伦堂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还给老鹳庙“两委” 班子定下“四不准”:不准用公款送礼、不准借工作之便收取礼物、不准以任何名义侵占公物、不准为亲朋好友谋私利。社区各项收入,全部对外公开,每笔开支必须经过居民理财小组审核。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大的一笔钱。”刘伦堂去世后,他的长子刘文兵和儿媳妇江四兰在社区清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张3000元的水电缴费卡,这就是刘伦堂留给他们的全部存款。

2003年,江四兰想在下陆区买套商品房,缺10万元钱,找刘伦堂借钱,可刘伦堂只拿得出几千元。江四兰还一直认为是刘伦堂“抠门”,并对此事耿耿于怀,看到这张卡,她才明白,刘伦堂真是除了工资,没多拿村集体一分钱。

不仅对下辈要求严格,刘伦堂对亲兄妹也是如此。刘伦堂的同胞大哥是社区公认的困难户,同时也是一名泥瓦匠,他曾多次找刘伦堂想包点工程。每次都被刘伦堂拒绝;刘伦堂的一名亲妹妹早年超生,有四个小孩,想找刘伦堂批个“低保”待遇,也因为违规被刘伦堂拒绝了。

为此,兄弟姐妹多年没跟刘伦堂来往,直到刘伦堂今年6月因肝癌去世,也不曾去看望他。就是这样,刘伦堂也没有越过底线谋私利,在他的办公桌上,还压着一本《反对浪费、厉行节约——重要论述摘编》,上面写满了注解和体会。

74岁的刘伦堂(生前)带头整治村的环境卫生。 黄石市下陆区委宣传部供图

刘伦堂(左二)在送兵入伍时与新兵合影。黄石市下陆区委宣传部供图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