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护湖义士王志铭:镜头里的主角永远是推土机与萎缩的湖

护湖义士王志铭:镜头里的主角永远是推土机与萎缩的湖

2014-01-16 01:44:36 来源:长江商报

2012年8月,沙湖。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 原丽阳 摄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钱烨

2001年,沙湖被填最凶的时候,王志铭每天晚上都可以听到卡车轰鸣,他会像以往一样冲出去,挡在车前,很多车主看到是他都会调头就跑。由于多次只身夜拦渣土车,网友称其为“护湖义士”。他却无奈地称自己是现代版的堂吉诃德,“一己之力,终究是螳臂挡车。”

王志铭

自由摄影师,曾投身武汉“爱我百湖”行动,2002年只身独挡10辆填湖卡车,2011年跪在沙湖边为抵制填湖请愿,人称“护湖义士”。

2011年7月26日,王志铭跪在沙湖边,双手举着“市长,沙湖不能填”的牌子,其身前是沙湖公园破土动工的堆土。眼里揉不进沙子的王志铭反对所谓的“保护性填湖”,即规划方要修建的环湖公路。

王志铭打遍多个部门的热线反映情况,还因为湖泊的事情直斥区政府官员,官员说,湖和天气变热没太大关系,觉得热就开空调,他站起来就骂,“就是你们这些不懂环保的人把家败了。”在十多年的护湖义举中,王志铭干过最疯狂的事莫过于只身独挡10辆填湖的渣土车。

早在2002年,他就写信给时任武汉市市长周济直言“不要再填湖了”。因为只身拦车,他认识一大批记者,于是经常带着记者跑去曝光填湖。

可即便他把时间全用在护湖上,成效也甚微。内沙湖的面积减少了90%,外沙湖也仅剩3.1平方公里,住在沙湖岸边的王志铭有些坐不住了,在填湖最凶的那几年,他每个晚上都出去堵卡车。

司机骂他不要命了,半夜不睡觉出来堵车。后来双方你来我往,知道王志铭半夜不打麻将,专拦渣土车,司机无奈把土堆在路上,调头走了。有人问他为什么偏好拦车,湖又不是你家的,母亲也劝他“被渣土埋了也没人知道”,可只要看到填湖去的卡车,他还会以身抵挡。

“填湖不是好事”,王志铭深知自己站在道德高点,甚至是卡车司机也知道自己干的不是好事。可是干好事并不等于得到支持,王志铭曾经跟随水务局的人去喻家湖阻止村民填湖围垦,差点被打,很难理解他为环保做出的牺牲,至今依然一人独居。

王志铭开始关注环保是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一本叫《山坳上的中国》环保书的启蒙。那时,每天下午,王志铭会走到沙湖边读书。王志铭说,1967年父母迁来沙湖定居,他的整个童年在沙湖边度过,夏天在长满荷叶的湖水里游泳,用口罩都可以捞到鱼,冬天湖面上结了冰,南迁的大雁来此越冬,奔跑在湖边上,受惊吓的鸟群飞起来遮天蔽日。

这些景象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消失,开始填湖时,王志铭尚未付诸行动,只感到无奈。辞去国棉一厂的工作后,他爱上摄影,开始为沙湖拍照记录,他在1990年到1996年之间,拍下很多镜头,主角永远是推土机和不断萎缩的湖。

他向记者展示了两张照片,一张是铺满塑料垃圾的堆填区,另一张是几个孩子看着推土机正在填湖。“以后该怎么跟孩子们讲‘百湖之市’的故事,湖都到哪里去了?”

■江湖之变

由湖变塘,沙湖20年锐减近六分之五

沙湖原分为内沙湖与外沙湖,清末修建粤汉铁路时仍与东湖、长江相连。1936年沙湖面积仍有7725亩。抗战期间,大量逃难的外来人口使沙湖周边居民骤增,人们纷纷围湖造田、建房,湖面开始大幅萎缩。

随后沙湖又在一车又一车建筑与生活垃圾的倾倒中不断缩小。据武汉市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与其他湖泊不同,沙湖没有化工、重金属污染,周边众多学校、办公楼、住宅楼排放的生活垃圾,成为沙湖的主要污染源。

上世纪90年代,为了修建长江二桥而拓宽中北路、徐东路,部分沙湖水面被填。进入本世纪,据测量沙湖湖床平均抬升1米左右,除去湖底淤泥,沙湖平均水位不到1.5米。现今,沙湖(含内沙湖)面积约为4600亩,湖底的淤泥约为550万立方米。而内沙湖由1994年的600余亩,缩减到119.85亩,由湖变塘。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