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湿地卫士胡鸿兴: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成为保护者

湿地卫士胡鸿兴: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成为保护者

2014-01-16 01:44:36 来源:长江商报

在汤逊湖越冬的黑翅长脚鹬。周权 摄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钱烨

2011年第三次长江中下游冬季水鸟调查出炉后,对比前两次普查,水鸟专家胡鸿兴明显意识到水鸟的种群数量正在逐年下滑,珍稀濒危鸟类,尤其是在沼泽、草甸、浅滩栖息、觅食的雁鸭、小天鹅的数量正在大幅减少。而它们正是衡量地区湖泊生态好坏最敏感的指示物种。这说明作为栖息地与食物来源的江汉湖群湿地生态正在恶化。

胡鸿兴

武汉市首届环保大使,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院教授,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湿地水鸟专家。直接促进沉湖与龙感湖湿地保护区成立,一直组织参与跟踪调查江汉湖群湿地生态、水鸟至今40余年,被称为“湿地卫士”。

2004年6月5日,在武汉首届环保大使聘任仪式上,胡鸿兴递交了第一份致政府公开信,请求砍除栽种在蔡甸区沉湖湿地核心区的上百万棵意杨树。

它们是被5月初例行到蔡甸区沉湖湿地跟踪调查水鸟的胡鸿兴团队意外发现的,这种喜欢湿润、深厚沙质土,生长极其迅速的行道树,就像汲水泵,会很快吸干枯水期的湖床,蚕食滩涂与草甸,使水鸟失去觅食与栖息的地方。

这将造成以前来越冬的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白琵鹭、灰鹤和天鹅等,放弃它们冬季的栖息地。

事实上,湖床上栽种意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02年,胡鸿兴团队在黄梅龙感湖调查候鸟时,湿地核心区就已经种植了大量的意杨,后来调查发现,湖区能够看到的白头鹤明显减少,原来有400多只,后来300多只,到200多只,2004年,他们再去看的时候,那里种的树更多了,白头鹤却一只没看到。

除了种意杨,围湖垦田、圏湖养殖也蚕食着湿地,例如湖北最大的湖泊——洪湖。1958年冬,胡鸿兴奔赴洪湖老区生产实习,那里“遍地野鸭和菱藕”,后来渔民在湖里摆开了迷魂阵,怕鸟叼鱼,就用铳轰,还有偷猎、投毒,杀鸡取卵,到了1992年,就已经难觅野鸭了。

直观的数据是,20世纪50年代初,作为湖北省最大的湖泊——洪湖,水面还有760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末萎缩至402平方公里,湖区面积减少了近一半。“农民生产致富奔小康是理所当然的。”胡鸿兴常对保护区的农民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并不错,但不要掠夺性开发,合理利用生物繁殖再生的部分,就可以持续。大家祖祖辈辈都是这里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建立保护区,就应当成为保护者。”

除了人为因素外,胡鸿兴认为全球变暖也在急速改变江汉湖群的湿地生态。“尤其在中纬度地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事件常态化,江汉湖群的生态进一步恶化。”胡鸿兴说,最明显的表现是湖床上的草甸与泥滩减少,草甸呈线状而不成片,泥滩都被浅水淹着,这对一些珍稀濒危鸟类,尤其是喜欢在沼泽、草甸、浅滩栖息、觅食的雁鸭、小天鹅,是致命打击。

胡鸿兴曾经在沉湖看到过1万甚至是2万只豆雁,在浅滩、草甸上栖息,而2014年最新观测结果却减少了一半,不足5700只。龙感湖曾被称为白头鹤之乡,上世纪80年代,胡鸿兴在此首次发现特大候鸟群,其中白头鹤427只,现在20多只,有时候还看不到。

很显然,政府应该尽快出台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长效应急机制,胡鸿兴说,例如,扩大湖区面积,种植苔草,泥滩就会变大,为雁鸭科的水鸟提供栖息觅食之地。

自1987年主持普查江汉湖群湿地水禽的考察工作以来,胡鸿兴先后推动了黄梅县的龙感湖和武汉的沉湖纳入湿地保护区范围,被誉为“湿地卫士”,40余年发现鸟类新记录256种,胡鸿兴称,还会不断寻找新的水鸟足迹,遇到破坏湿地的行为,他还要想尽办法阻止和解决。

■江湖之变

江汉湖群面积仅剩1950年代的29%

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江汉湖群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066个,面积83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是名副其实的“千湖之省”。半个世纪过去了,江汉湖群仅存湖泊309个,面积2656平方公里,仅占上世纪50年代的29%。三次长江中下游水鸟调查湖北片区结果显示(主要在江汉湖群的重要湖泊:沉湖、龙感湖、网湖、上涩湖等展开),2004年1、2级鸟类8种,1级3种71只,2005年1、2级鸟类7种,其中1级鸟类3种,90只,2011年1、2级鸟类7种,1级鸟类2种,34只。2级鸟类虽有增加,但属于适应生态变化能力较弱的濒危、珍稀鸟种却在急速减少。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