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专访纪录片导演范俭:亲历一遍他们的绝望与希望

专访纪录片导演范俭:亲历一遍他们的绝望与希望

2013-05-24 01:22:21 来源:长江商报

范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本报记者 徐楚云 摄

长江商报消息 见到范俭是在黎黄陂路的一家咖啡馆。从武汉大学毕业,范俭这次是带着自己的纪录片《活着》返校,与武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交流。

《活着》是他以汶川震后再生育为题材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开头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在四川都江堰,一对夫妻提着麻袋来到桥边,将一大包女儿的衣服扔到江里,母亲驻足在桥上,望着江水,最终还是留下一件毛线衣。”

“这个场景带有一点仪式的意味。”范俭在记录他们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小的震动。

“这种感觉非常特殊。”范俭说,他常会在拍摄中,无意识地深入到另外一个世界,“那是一个人内心的最深处,能触摸到人性。”本报记者 危凯

死刑犯的母亲,请我们带一包花生米给儿子

“刚开始拍影片的时候,不知道纪录片是什么东西”,1999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范俭到了山东。当时他在一个法制频道,每天汗流浃背地背着摄像机在各个村里跑。

一部影片的拍摄经历让范俭开始接触到纪录片,并且一拍就是十几年。

“当时我去拍摄一名死刑犯的母亲,她还不知道自己的儿子被判了死刑。得知后,她让我们带一包花生米给儿子。”这让范俭受到很大的震撼,那是他第一次拍纪录片。“那个死刑犯因抢劫杀了人,被判死刑后,他决定死后把自己的器官全部捐献。他想赎罪,《赎罪》也成了片子的名字。”

那个时候的范俭刚刚22岁,因为拍片目睹了一个人的生与死,也是他第一次面对死亡真实的面貌。“有关人性的东西,是最好的启蒙。同时让我对纪录片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拍纪录片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冬天我们常在农村拍片,没有取暖的地方。”范俭等一行人睡在澡堂里,取暖。这十几年,常常有辛苦到拍不下去的时候,他却一直坚持着,也许正是因为母亲送给孩子的那袋花生米时的感动。

10年后,这种感受依旧存在。

2009年夏天,汶川地震后一年,范俭来到都江堰。他看到了许多准备再生育的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对于他们而言,已经不仅仅是繁殖了,似乎在地震中死去的孩子也会回到他们身边。”那年10月,他决定以再生育夫妇为主题拍摄自己的电影纪录片——《活着》。

从2009年到2011年,这个电影纪录片拍了一年半的时间。让范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产房拍摄孩子出生的那天,“那就是一个生命,我看着一个婴儿慢慢地出来。啼声一出,眼泪就快流下来了。”

记录生命的“无常”和“有常”

毕业后曾在央视工作,不愁资金,不愁设备拍片的日子也过了许多年,但是他仍觉得不够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他开始独立制作纪录片,拍自己想要的东西。

那个时候,范俭和朋友制作了《的哥》。“《的哥》对我非常重要的,”然而却鲜有人知。

这是范俭2008年的一部作品,讲述的是在北京出租汽车里发生的故事。各色乘客在通往自己目的地的途中,向这位的士司机敞开了自己的话语甚至内心。

范俭将摄像头放在了的士的后座,记录了乘客和的哥的一个又一个的片段。

没有故事主线,乘客们的对话,场外的场景,各种地标性的建筑,以及车外喧闹的声音穿插着,间或配着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蒂的古典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但整部片子却呈现出波荡起伏的节奏感。

这或许只是范俭“实验”的一个尝试,而《活着》却是另外一种表达。

拍摄《活着》是一段十分特殊的经历,他见证了一个家庭从绝望到有希望再到迷茫,就如自己经历一番。

“生命就如一座山,殊不知,翻过这座山,又有一座新的山摆在这对夫妇面前。他们发现,逝者已逝,谁也没法取代。生命的本质就呈现在他们的故事中。”在接受采访时,范俭多次用“无常”和“有常”来形容生命的过程,“生命是无常的,有时候忽然地就失去了,不再回来。但是新生命的到来,也让你感受到一种特别的力量。”

范俭乐于享受拍摄过程中的这些经历。此时,他不仅是旁观者,也是经历者。他经历了许多人难得经历的多种人生,“你无法预知接下来会拍到什么,也因此能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小人物身上找到共鸣

“非典”病人、参选基层人大代表的北大学生、的哥、灾区人民,范俭拍了太多的“小人物”,然而他最为感兴趣的是“农民工”这个群体。

对于范俭来说,他所关心的是在城市里的有农村户籍的人。

近几年来,城市高速发展,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人口达到7.12亿,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2.5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在1.6亿左右。但农民工无法平等地享受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就产生了太多的冲突”。

“在他们的身上,我能找到太多的共鸣,”身为宁夏人的范俭18岁就来到武汉,在山东工作了三年后到了北京,在北京生活10年的他“都没有感觉到归属感,还是觉得自己在飘荡。”

“我拍摄和研究的是他们的城市化过程。但作为一个纪录片,一个电影,我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方式肯定和社会学学者们不同,我关注的是心灵层面的问题。”范俭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是写到,“我拍摄的是人在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灵的震荡。”

在2004年范俭已经拍摄了《在城市里跳跃》,讲述的是一群来城市打工的人们努力地融入都市丛林的生活,却在自己的家乡和城市来来回回的故事。

对于这个话题,范俭不仅仅局限于此。现在范俭在拍两个电影纪录片,叫《吾土》和《寻爱》,预计明年会与观众见面。

范俭

纪录片导演。生于七零年代,曾在中央电视台从事纪录片创作多年,2007年开始独立制作纪录片。其作品多次入围国内外纪录片电影节,《在城市里跳跃》曾于2006年入选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2008年的《的哥》入选中国独立影像展十佳纪录片及香港亚洲电影节。他以“汶川震后再生育”为题拍摄的纪录片《活着》,入围2011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竞赛单元。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