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面朝垃圾丛林,江豚不越雷池一步

面朝垃圾丛林,江豚不越雷池一步

2012-05-09 02:15:5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今年三月以来,洞庭湖、鄱阳湖的江豚死亡报告触目惊心,向世人频频敲响警钟:江豚危机、长江危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上周五,本报“拯救江豚行动”的志愿者再次聚集,这一回,在湖北鄂州“江豚湾”,虽然看到四只江豚在长江之中嬉水、腾跃的场景,大家的心情却十分沉重,并更多地担忧它们的未来。

江豚湾,童话家园

“江豚湾”位于鄂州江畔,在鄂州燕矶镇,有一块大石名为龙王矶,一群江豚,常年生活在大石附近,鄂州的志愿者最早发现了这里,他们编织了“江豚湾”的美丽童话,在童话当中,这群江豚有了名字,龙龙、王后和吉吉,他们是一家三口,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但现实情况总不如童话般美妙。这天下午,鄂州的志愿者带领“拯救江豚行动”的志愿者们,来到了江豚湾。

因为正在进入丰水季节,水位逐渐上涨,上游的垃圾也顺江而下。而长江在“龙王矶”往下,形成一个大约五百米的凹陷带、回流区,让垃圾聚集,无法漂离。而在岸边的滩涂之中,还有更多的垃圾,从去年的退水当中遗落下来,埋没在草丛和沙堆里。

我们看到第一头江豚的时候,它在距离我们500米以外的地方,露出了乌黑的脊背。接下来便是一阵此起彼伏,但是江豚游速惊人,无法判断究竟有多少只,试图迎接我们的到来。

鄂州志愿者“走四方”,是江豚最熟悉的朋友,尽管并不能清楚地知道,它们是否能够辨别人的声音,“走四方”还是会站在龙王矶的大石上,高声呼唤它们的名字。而同样无法解释的是,每当此时,江豚们都会“闻声”而来,在离岸很近的地方,摇头甩尾,听见浓重的呼吸。——半个月前,“走四方”带我来到这里的时候,那一幕,让人吃惊,并且着迷。

这一次,江豚却迟迟不肯靠近,很明显的是,它们一直在垃圾带以外的地方徘徊,更远的地方还有航道船,往北便是长江主航道,航运繁忙,它们的活动范围,便局限在航道船和垃圾带之间的狭长范围里,不越雷池一步。

“从上游漂下来的垃圾,兴许还有我们的一份。”志愿者们叹道。

就在前一天,鄂州江段发现了一只死亡的江豚,全身腐烂,鄂州市民发现了它,身上有明显的划痕,还很幼小,目测不到一周岁。这让人更加担心“江豚湾”的安危。

江豚们却似乎执意要靠近岸边,半天消失不见过后,竟然在垃圾带以外的下游岸边腾跃出水,似乎有意引起我们的注意,志愿者们快步一公里,追赶过去。

那里是一片滩涂,荒草疯长,随着水面的上涨,又逐渐没入水中,江豚向此处靠近,应是觅食而来,他们追逐小鱼,然后腾跃出水。徘徊在距离我们不过二三米远的地方,江豚们双双现身,出水、甩尾、浓重的呼吸、反光的脊背,这一回,我们很清楚地数出四头来——除了大量觅食,在这个季节里,江豚们还有一项重要的行为:交配,春江水暖的季节,也是他们的发情期,兴许到了明年此时,“江豚湾”的江豚家族,又会多了两位新成员——如果情况乐观,如果他们的家园还在。

志愿者说>>>

武汉新港建设应该考虑江豚安危

本报持续关注长江江豚,始于去年年初。2011年2月底,《长江地理》记者易清前往湖南岳阳洞庭湖、湖北石首天鹅洲等地,调查、采访长江江豚的生存现状。7月,本报“拯救江豚行动”正式上路,来自武汉各行业的志愿者15人,奔赴监利、石首等地,做了大量调查问卷和深入采访,试图为长江江豚寻找一个新的栖息地。

上一次的所见所闻让志愿者颇为震撼,长江的过度开发、污染以及毁灭性的捕捞,让我们和江豚赖以生存的江河遍体伤痕。我们决定再出发。

“走四方”(鄂州志愿者):我从小就生活在长江边上,那时候,长江的水很清,再大一些,我看到了黄河,觉得非常震撼,却万万没有想到,长江有一天,也会变成黄河一样。但是,长江是我们的水杯,我们依靠它生存。前段时间,我们去了宜昌山里,我从家中带了一杯水,过去以后喝了当地的水,一对照,才觉得我们每天的饮用水,其实糟糕透顶,只不过我们身处其中,没有发觉罢了。而江豚就生活在长江当中,即便也对逐渐变坏的水质习以为常,可想而知,也在慢慢损害他们的身体。今天的“江豚湾”,漂浮着这么多的垃圾,实在很让人担忧,希望国家能够重视起来,长江的水体污染,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吴晗(“拯救江豚行动”志愿者):鄂州市燕矶镇龙王矶,因这里生活着整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野生江豚所以被当地志愿者命名为江豚湾。并为其中三头起名“龙龙”“王后”“吉吉”。往日志愿者来这,它们都会游到离人很近的地方玩耍,但昨天因岸边垃圾巨多没能靠近,而且远处不断有货轮和挖沙船经过,发出巨大噪音连现场的人都无法忍受,何况江豚。面对日益恶化的长江生态,任何人跟江豚之间,都是平等的。在自然面前我们没有物种和等级之分,我们是同一个池子里的鱼,请不要觉得跟你没有关系。

易清(“拯救江豚行动”志愿者):从武汉到黄石的长江江段,将会兴建“武汉新港”,这个工程很大,很重要,却是一次毁灭性的开发。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江豚湾”之所以长期有江豚出没,是因为这里相对安静,距离港口很远,长江被沙洲分割,右岸少有船只通行,岸边有天然的滩涂,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而且,根据专家的分析,江豚正在从荆江、洞庭一带,向下游迁徙,鄂州、黄石江段,都是重要的路径。但是这一切,都将因为26个港口的修建而终止,并即将形成可怕的威胁。我认为并且强烈建议,武汉新港的修建,应该充分考虑野生动物的安危,应该拿出一套更加可行可靠的环评方案。

本报记者 易清采写

生物

挪威发现古老生物体

近日,科学家在挪威湖泊发现了现今世上最古老的生物体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最远的亲戚,这是他们观察一种以水藻为食的微小生物20年之后发现的。

这种不容易发现的单细胞生物约在10亿年前演化,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生物体种类,也就是说,它不是动物,不是植物,不是寄生虫,不是真菌,也不是藻类。科学家以Collodictyon来命名这种古老而神秘的生物体。

“截至目前,我们尚未发现有任何其他种类的生物体比这个物种更靠近生命源头。”科学家认为这项发现有助了解地球上数亿年前的生物样貌。

Collodictyon位于奥斯陆以南30公里的阿斯(As)的一个小湖污泥中。有4条状似尾巴、有助移动的鞭毛,体长约30-50微米,只有透过显微镜才看得到。其有核膜包覆细胞核,因此和植物、菌类、藻类与人类在内的动物一样是真核生物,这点与细菌不同。

“用Collodictyon的特征,可推断史前细胞的样貌,它可能是单细胞生物体,有着类似手指的结构以抓住微小猎物。”科学家称。本报综合

环保

德国:屋子也“被动”

被动式住宅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著名金融中心城市-法兰克福。这类住宅使用超厚的隔热材料和复杂的门窗,主要通过住宅本身的构造来达到高效的保温隔热性能,并利用太阳能和家电设备的散热为居室提供热源,减少或不使用主动供应的能源,即便是需要提供其他能源,也尽量采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本报综合

出没的江豚。鄂州志愿者供图

江豚。鄂州志愿者供图

2001年,鄂州葛店江段发现的死亡江豚。鄂州市水产局供图

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生物体种类。

被动式住宅。

志愿者守望江豚。鄂州志愿者供图

“江豚湾”上游的排污口。 本报记者 易清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