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80后建筑师穆威:为大众盖房子

80后建筑师穆威:为大众盖房子

2011-12-28 02:35:17 来源:长江商报

本报记者 原丽阳 摄

长江商报消息 与穆威的采访约在华科建规学院先进建筑实验室。绅士帽,扎着小辫子,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范儿。午后的阳光照进工作室,他不自然地面对着镜头,背景是用胶合竹制作的满墙柜子。在他看来,拍照和洗澡、剃头一样,“是太私密的事”。

23岁,他离开北京到西班牙,开始了海外五年的跨文化体验生活;28岁,设计上海世博会挪威馆,由15棵树组成的挪威馆是当年唯一可拆卸、重新组装的展馆;去年,只有本科学历的他被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聘任,主持先进建筑实验室的工作。

回到武汉的“先进建筑师”穆威,开始张罗着给武汉著名的“屋顶小学”盖房子,与武汉身边文化一起,将建筑带入公益,为身边的人,做有益的事。

本报记者 谢方 采写 受访人供图

穆威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先进建筑实验室教师。他说他是个叛逆的人,从小爱玩,和父亲一样;喜欢群书群读,中文书看得不多,却喜欢读《诗经》和《人间词话》。

“只有会玩,才能会思考”

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市一个工人家庭,爷爷奶奶都是校长,穆威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好好学,也要好好玩。曾在洛阳二外学俄语的父亲,放弃到部队担任翻译的工作,去做了一名普通的电焊工。“他的同学现在都是中将、少将、上校了,他一点也不羡慕。他说不喜欢军校里那种尔虞我诈,当工人快乐些。”

”父亲很喜欢玩,而且他也相信只有会玩,才能会思考”。穆威说,每当母亲逼着做功课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勾搭他出去玩,钓鱼、冬泳、爬山……而“玩”,对小孩子总是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平常骑自行车去远征,冬天去冬泳,上山、下水”,说起与父亲一起玩的故事,太多太多了。“我刚会走路,父亲就教我玩枪,我的枪法可准了。很多与那个年代不符的事儿,我们都干过。”虽然父亲没有刻意去教育穆威,但生活的细枝末节中,穆威还是拼凑出了一个与同学们不一样的世界。

穆威说,父亲对他从没有特别要求,既没有要求要考试第一,成为升旗手,也没有为他的未来划定方向。穆威的梦想由着他自己的兴趣自由生长。

小的时候喜欢偏文科的东西,迷上考古,想当考古学家;高中喜欢物理学,一度想当一个空气动力学家;爷爷奶奶都是校长,他在高中时学了国画、篆刻,集邮;因为建筑学综合了文理。“可能比较好玩一些,最终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

每到一个地方,都把自己当本地人

2005年大学毕业后,家人曾极力要求他考研,但因为极不喜欢应试,穆威最终去了北京一个小事务所工作,月薪两千五,没有保险,不管住房,成为了标准的“月光族”。

曾申请到一个西班牙学校提供给的全奖,而且是非欧盟学生唯一的全奖,却因为缺少10万元的签证担保金而未能成行。“当时我就决定,一定要出去看一看”。第二年,当穆威收到西班牙Patxi Mangado建筑事务所的工作邀请时,他找朋友凑齐了机票钱飞往西班牙,开始了他的游学。

在西班牙的两年,日子过得很累,也很兴奋。穆威说,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各种party,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则用来旅游。两年里,他几乎玩遍了欧洲。

“在那个年龄,文化的交互学习远比你在一个环境里面闷着头学更重要。需要不断跳文化环境”。两年后,穆威又开始跑到北欧,去感受那里童话般的世界。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把自己当本地人一样,找张大妈、李大妈聊天;除了经典地方,还要去超市、邮局和那些没有游客的地方逛一逛。”

在他看来,西班牙很慵懒,但是做起事情来又很热情。“这与我的性格比较像,想做一件事,荷尔蒙‘哗’地上去,除了你关注的事以外,系统自动对其他东西关闭”。

15棵“巨树”撑起世博挪威馆

在挪威,穆威设计了树上的房子、水边的房子、悬崖边的房子等系列自然作品,其中树上的房子已成为挪威当地标志性的旅游景点,然而最让他感觉不寻常的还是上海世博会挪威馆。

2008年,挪威政府广泛征集世博会创意,穆威所在的HHA建筑事务所提交了由穆威设计的15棵树组成的设计图,而后幸运中标。

挪威馆由15棵“巨树”撑起来,从5到15米不等,在外观上形成了高低不等的起伏空间,每棵树都是由北欧松木和中国竹子组成;室内,由十五棵树各自构成的空间展示着挪威本地的海洋、森林和食物。

挪威馆是一个标准的绿色建筑,屋顶有大量的太阳能板,提供建筑所需能耗;局部屋顶可以开启,自然采光通风;屋顶设有雨水收集和净化系统,可以回收利用上海梅雨季节的大量雨水。更重要的是,挪威馆是一个可拆卸回收重新组装的轻便建筑。

在挪威馆设计之初,穆威和当时的老板海伦就考虑到世博会闭幕之后建筑该如何处理的问题,他们利用了一种新型的轻型建筑材料--胶合木,它由层层木板压制而成,适合用来制作可拆卸的轻型建筑。

回国后,穆威借鉴胶合木的创意,恰逢中国林科院研发出了胶合竹,开始研发自己的胶合竹预制建造体系,他认为这适用于国内房屋快速建筑快速拆除的局面。

建筑师尚未服务广大农村

长江地理:你怎么理解建筑这门学科?

穆威:建筑学应该是一个很欢乐的科学,它应该解决很多社会问题,用合理经济的方式解决居住问题,解决城市发展问题,让大家有更舒服的空间和更漂亮的外观。

长江地理:如何看待中国的建筑?

穆威:中国的建筑学现在更多以经济价值为衡量标准。比如住宅产品基本是盈利行为,如何把公摊面积算出来,如何把户型改造得可以很大,跟空间舒适度关系不大,它不是建筑美学的问题,它是一个姿态的东西,特别无聊。

长江地理:想改变这种现状吗?

穆威:这个很难改变,我始终主张,建筑师不应该有太多的集体诉求,而应该是很个人化的,建筑师和音乐家、艺术家一样,他们很难做集体叙事。

我们也正在尝试做一种新的构造体系,用竹材做一种能够快速施工,快速可回收利用的住宅体系,比如胶合竹,比如屋顶小学,它非常适用于中国这种快速城市化进程,可以用于城市住房更理性的加建,或者是中国广大农村没有建筑师服务的这种城乡结合部的住宅设计。

长江地理:你所主持的先进建筑实验室主要做什么?

穆威:我理解先进至少目前有两个大的方向,一是绝对的先进技术的先进性,还有就是一种先进的社会理念——公民建筑。后者比如我在做的屋顶小学项目,它技术很糙,但是社会观念是很先进的,就是如何帮大众建造,解决大多数人的建筑学问题。

长江地理:如何开始屋顶小学这个公益项目的?

穆威:这得益于武汉身边文化传媒的吴晗,他们团队看到了这个新闻,本能地觉得我会做点什么。我发现可以用建筑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想去做。第二个动机其实是我想尝试一下在中国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建筑师的工作方法,是自己来发生一个项目,根据你的眼光,通过你的观察,你的设计,通过媒体来获得一个可行性的东西,而不是受业主委托,等着别人敲门给你一个项目。所以这次我选择与武汉身边文化传媒团队一起来推进这个项目。

屋顶小学:

一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租用居民区的一幢4层小楼作为校舍,将原本用来居住的房间改成孩子们的教室,晾晒东西的阳台成了孩子们的操场,学校没有校园,没有操场,楼顶和街巷就是学生的活动场地,当地居民称它为“屋顶小学”。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师穆威,联合武汉身边传媒及志愿者发起“身边公益”系列爱心小学公益建筑活动之“屋顶小学”加建项目,计划使用轻型材料在建筑上加建两层。

设计者穆威称,此屋顶加建有三个巨大的挑战:首先面临着最轻型结构,计划用轻型材料胶合竹完成加建;其次,屋顶露台荷载要极大以便举行升旗仪式;第三,施工操作面狭小,需要反应到独特的构造设计上,便于施工。

据悉,目前图纸设计和创作方向已大体完成,下一步的任务主要是招标集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