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滴水雕花床 嫁妆必备物

滴水雕花床 嫁妆必备物

2011-12-28 02:35:17 来源:长江商报

在关家后院摆着几十件关治香1990年代雕刻的作品。

长江商报消息 潜江木雕是江汉平原上广泛存在的木雕一种,雕法朴拙,取材普通。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江汉平原的大部分农村在兴屋建房,嫁娶添丁上,都要寻求老木工,为各家打造建材、生活用具,其中女方的嫁妆在木雕作品中占了一半。这些染着红土描金的桌椅板凳,雕有龙凤瓜果的吉祥图案,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曾经频繁的出现在农村生活场景之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掌握这种复杂雕刻技术的艺人也不在少数,他们背井离乡,从事庙宇、祠堂的雕刻,广泛地活跃于江汉平原一带,红安陡山祠堂的木雕群就是潜江境外艺人的作品。

2009年,潜江木雕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潜江市内仅存10多位老艺人。本次《长江地理》走访了这些老艺人,试图还原潜江木雕本真之美。

本报记者钱烨采写/摄影

彭成绪

搜集古代人物画册,雕出来留给儿子纪念

老彭的身体差了,却仍有一双手艺人粗糙的大手与结实的臂膀,里外套了6层棉衣马甲。在祖宗灵位之下,他大小码放着40多个画板,已经描上了图案,有“八仙过海”、“文王访贤”,每个图案都有一段故事。

彭成绪住在竹根滩镇彭州村,一个彭姓氏族的聚居村落。按村里的辈分,他排在“成”字辈,往上推四辈,“名”“光”“大”“世”是村里最初迁来的祖辈们。彭成绪把祖上“大”字辈以下的先人刻在一张20厘米见方的木板上,边上雕有云纹,摆在自家正屋的南墙,侍奉香火。

老彭16岁学木雕,父亲在三江镇上的榨油厂当劳工,家境贫寒。下面还有3个姊妹,拜在竹根滩镇附近有名的关贤德门下当学徒。关贤德是关治香的父亲,老彭与关治香还是老表关系。现在两家因为生意竞争,几乎不往来了。

刚找到彭家时,老彭在三江的镇上打麻将,农闲时很多村民都聚集到三江蹲“茶馆”或者去准备年货了,镇上满是卖肉吆喝声。“就剩我这个雕菩萨的老东西了”,他的口气有些心酸,透着少许骄傲。

1962年,他学成木雕后,还没接几年生意,就遭遇“文革”。雕的八仙人物被扒了下来,屋檐的龙头也锯下了。老彭偷着雕了几尊菩萨,为得病的孩子祈福。

“很多木匠的手艺在这些年都荒废了,有的转行,有的种地。”彭成绪开始寻找各种机会。

上个世纪末,他参加过古隆中的复建雕刻;为县福利院雕刻过亭子,后来还在县民政局殡仪馆雕了7年骨灰盒。之后再度赋闲,还因此得了一场重病。

病好之后,他出了趟远门,去了沔阳县城,为寺庙雕菩萨,并结识了庙里的居士,教他诵经、写字。

没有接受过教育,老彭在沔阳学会了写祖宗的名字,并雕在木板上。当各地寺庙重建起来之后,他的生意又来了。两年前,在彭州村西角的尽头,村民自发筹建了一座土地庙,供着6尊神像。每逢年底节气、生丧嫁娶,都要向土地爷报告家事,祈求多福。

老彭的身体差了,却仍有一双手艺人粗糙的大手与结实的臂膀,里外套了6层棉衣马甲。在祖宗灵位之下,他大小码放着40多个画板,已经描上了图案,有“八仙过海”、“文王访贤”,每个图案都有一段故事。

“你雕八仙,铁拐李拿着什么法宝,穿着什么衣服可不能乱雕,都有规矩”。老彭说。

1986年,他去长沙的时候,曾在古书店地摊上,买了几本古代人物画像与花鸟雕刻的画册。三本胶装的《三国演义》已经被他发掉了几十页,他把插图中的人物素描下来,然后雕在木板上。“手艺人没有这点本事,还吃什么呢。”从此,搜集古代人物画册成了老彭乐此不疲的事。

这些手描的画册、画板都堆放在一进屋的正房四方桌上,待明年开春,老彭打算把他们都雕出来,等他死了,给儿子们留点纪念。

关治香

1930年代,关家是少数可以打造“滴水雕花床”的手艺人

“蝙蝠、莲子是出现最多的图案,在所雕的图案中,床上是不能出现龙纹的。木雕人认为在普通百姓的床上雕龙是一种诅咒”,老关说。有形或者无形,老艺人们都恪守着一种规则,比起生产流水线上的僵硬,更多的是对传统手艺的秉承与生活的简单理解。

关治香最喜欢的事,是把所有的雕刻作品拿给我拍照,在赶到他家时,他还在忙着雕两座神像:财神爷与武昌星。

已经76岁的关治香,对生活总保有乐呵呵的态度,就像在家院门口雕塑的弥勒佛,开口便笑,大肚能容。他把所有的雕刻作品,获奖的照片堆满了一张桌子。在熊口青年村二组,转行养猪的何木安说,几十年前,所有潜江木雕人的手艺都是从关家所在的竹根滩镇传过来的。当时拜师学艺要交150块,3年的学费,成与不成都靠自己。

关治香的父亲是当地老手艺人不可多得的好手。上世纪30年代,潜江手工艺人很多的时候,他也算是个人物,是在民间少数可以打造5层“滴水雕花床”的手艺人之一。

“滴水雕花床”,可谓潜江木雕的上乘作品,在旧社会是女方嫁妆的必备之物,一般雕有3进已经称为精品。在彭州村,63岁的刘元秀从刘四海镇嫁过来时,父亲提前几个月就商量打床。刘元秀的大儿子结婚时,已经流行“大三件”,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雕工繁丽的雕花床渐渐丧失了吸引力。

老关把我带进他家新盖的3层小楼里转悠,欣赏他自己十几年前雕刻的作品,三楼的杂物室里,便有他父亲雕刻的“滴水雕花床”。透过那些飘逸的线条与沉厚的灰渍,我知道这些已经是很久远的东西,用手去触摸时,还是能体验到当时老手艺人雕刻时所渗进的情感。

“蝙蝠、莲子是出现最多的图案,在所雕的图案中,床上是不能出现龙纹的,木雕人认为在普通百姓的床上雕龙是一种诅咒”,老关说。有形或者无形,老艺人们都恪守着一种规则,比起生产流水线上的僵硬,更多的是对传统手艺的秉承与生活的简单理解。

1992年,关治香为潜江博物馆雕造“滴水雕花床”,那张参加全省民间文物汇展的“特别优秀奖证书,一直锁在卧室书桌的第三层抽屉里。

在他的后院还有很多没有完成的作品,包括雕了一半的菩萨。“除了把它当柴烧,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用了。”

熊金廷

现在做木雕,

只是为了消遣

从构图,到雕刻完成,一件木雕作品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先用墨斗画线,描出大致构造,用斧头、丝锯粗雕,再动用大小锉子细雕出样后,最后用树脂补缺漏差,上彩抹粉。

熊金廷比关治香大一岁,他的木雕手艺可以说是自学成材。建国初上小学时就表现了非凡的绘画能力,他喜欢描募一些烟盒的水墨画,并且把其夹在枯燥的课本里做收藏。在他低矮的土坯房子里绘有自己年青时候的模样,

1980年代,熊金廷从村里水利会计退休后,就专心搞起木雕业,他所雕刻的大部分是菩萨、神像,像6个人坐在一排的土地公木雕,可以卖到600元,但几个月可能只接一份生意。

儿子种地,他则每天蹲在作坊里敲敲打打。在雕刻菩萨的人里面,熊金廷是我见到最好的老手,同样是花费一天的时间,他可以把木雕做得很精致,文将穿袍子,武将穿短衫。在熊家里屋的台面上供着南北几路大神,熊金廷每逢初一十五,还要烧香叩头。

他不会因为外界的纷扰而乱了自己的规则。见到我,熊金廷叼起烟头猛吸了两口,接着给“吞口”补缝隙,用胶水拌的树脂,把木材的缺口抹平。

他坚持说手中雕刻的图案不是老虎,熊金廷为了证明自己的准确,把木板翻过来让我仔细看。这可能雕的是“饕餮”,传说这种怪兽就长着一张血盆大口,永远吃不饱,雕它是为了辟邪。

从构图,到雕刻完成,一件木雕作品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先用墨斗画线,描出大致构造,用斧头、丝锯粗雕,再动用大小锉子细雕出样后,最后用树脂补缺漏差,上彩抹粉。

在没有现代工艺生产的漆类之前,木雕使用的油漆都是从山里贩来的红土参上金粉,在“雕花床”上普遍用红色,用得广泛。熊金廷不需要再配置染料,镇上的美术店里,各种颜料都有。

“锉有九分,尺分八开”,这是木雕的手艺人必备的工具,按照大小不同,他们将具有弧度的圆锉与平锉分为九分开,卷在尼龙的方布包里,方便出外。

年逾古稀的熊金廷已经没有什么打算,对剩下的岁月他没有把握能活多久,用自己话说“这个时候做木雕,只是为了消遣”。


潜江木雕

潜江木雕取材以水乡普通木材为主,杨、槐、桑、李都可拿来入料。雕法朴拙美丽,曾长时间存在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之中,嫁妆是木雕最主要的雕刻对象。潜江木雕在调法上讲究“三分下料,七分雕”,可见对艺人的刀工要求十分苛刻。潜江熊口吊脚戏楼与积玉口曾是地方木雕的代表作,如今只有一些断片残木可以在周围村里寻见。

目前潜江木雕手工艺人尚有十余位在世,转行与年龄过大是普遍存在的现状。潜江木雕行业现以雕刻菩萨神像残喘于世,生活用品的雕刻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停止。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