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红房子见证街坊时代

红房子见证街坊时代

2011-12-07 02:20:59 来源:长江商报

青山红钢城八、九街坊,从空中俯瞰是一个巨大的“囍”字。

 

红钢城第九街坊一入口。

长江商报消息 青山红房子,是红色时代工业大发展在武汉极为重要的历史见证。因工业而兴的青山,城市发展离不开工业基础和痕迹的彰显。因此,红房子的保护与规划,与这一区域的发展紧密相关;同时,也关乎着城市文脉与历史的传承。

本版稿件 本报记者 章凌

庞伟红采写

原丽阳 摄影

邻里关系亲密,院落氛围很好

长江地理:红房子的规划保护设计从四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洪旗:在新的武汉城市总体规划中,青山红房子是列为历史地段之一被保护的范围。四年前我们开始对青山的红房子作了系列的分析和梳理,包括它的年代、结构、风格、空间艺术、路网格局以及完整性等重要价值,最终确定下来一个保护范围,包括红钢城片和红卫路片其中的一些典型、有重要意义的建筑。

长江地理:有一幅航拍图让人印象深刻,那幅图是从空中俯瞰这一片的红房子,组成的图案是一个巨大的“囍”字。

洪旗:这也是青山红房子的一个很有趣的特点。我们可以从红房子的结构以及分布可以看出时代的演变过程。那个巨大的“囍”字就是最早仿苏的围合式建筑,再到后来横密竖直的排列结构,其中体现出的这类建筑在武汉的一个转变特色。

那个巨大的“囍”字,是最初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红房子,与前苏联建筑几乎一样,基本是直接把前苏联专家设计图纸拿过来施工的。它具有一种围合感,每一组红房子围成一个院落,中间是公共空间,种有绿树。人们生活在其中安全而且便捷,街坊内有学校、幼儿园,还有一些简单的商业。不需要穿越马路,大人在家里便能看见在院子里玩的小孩子,邻里关系亲密,院落的氛围很好。这种围合式建筑在武汉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不通风,因此夏天特别难受。可以看到,旁边后建的几个街坊为了适应武汉的气候,开始打断这种围合。于是慢慢就出现了一些豁口,后来逐渐演变成横密竖直的行列式布局。

长江地理:这种建筑特色是不是只有青山红房子才有的?

洪旗:那个时期(1950年代)的红房子建筑结构和工艺基本都是一样,在武汉,“武字头”企业(如武钢、武重、武锅等)厂区附近一般都有住宅区,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红房子。之所以特别提到青山,是因为其规模较大,不仅是建筑本身的价值,其整个城区形成了一片独特的路网格局,这在武汉其他地方很难找到。

青山与武汉其他的城区很不一样,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武钢兴建以来,青山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主,当时东边是武钢厂区,西边就是居住区,“东工西居”的格局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确立下来并实行大规模建设,因此路网一路排开,横密竖直的路网格局,极具特色。在其他的厂区附近也有红房子,但是规模较小。

“红房子”应转变原有的居住功能

长江地理:所以在红房子规划保护的范围,主要是针对青山红房子?

洪旗:青山红房子所记录的不仅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仿苏围合式建筑布局模式,也是居住区发展演变过程中(里弄-街坊-扩大街坊-邻里-居住小区-居住区)的重要历史遗存。

之所以要成片保护,是因为这些建筑不仅从建筑外立面、细部处理、内部结构等方面,真实再现了那个年代的建筑特色、水平以及时代烙印,而且也能动态反映这种建筑在本地的适应和改变过程。我们当初要求将红钢城八、九街坊和红卫路一冶机关大院及小八栋等约4个街坊保护起来,也是因为其具有“标本展示”的功能。一条街上,可以看到20世纪50-70年代重要的历史进程,很有意思。

长江地理:红房子的保护价值,对于城市来说具有什么意义?

洪旗:现在人们可能觉得几十年的房子,没那么重要。但是对于城市来说,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过程,过几十年人们可能会更加重视它的价值所在。作为曾经是工业重镇的武汉来说,工业基础是城市重要的痕迹,青山区作为工业区的重要特点和历史见证也应该保留下来,作为这一区域的特色进行彰显。尽管现在他们可能遇到了一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问题,这些东西仍是需要保留下来,以后再要恢复就不太可能了。

长江地理:很多老居民说,红房子大多已经残旧,已经不适宜再住人了。

洪旗:在今天看来,红房子的建筑格局、户型包括其砖木结构房屋的损耗,确实不适宜居住。但是从历史建筑的保护来看,其价值很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保护性再利用的方式,转换原有的居住功能,进行适当改造、修缮和再利用。

长江地理:在谈到保护历史建筑时,常会遇到与城市发展或人的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何保护才是可行的?

洪旗:由于历史文化建筑的原真性改变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对保护对象应谨慎、科学来对待。我们建议保护性再利用的方式,既要维护城市的历史文脉,也可依据当地的特色带动地区发展。

比如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的青山区,给人的印象一贯是红砖、红瓦、绿化环境很好,其城区布局以及空间艺术都极具特色。我们应该保留其作为工业特色而存在,在保留工业基础痕迹的同时,利用这一特色转换原有建筑的居住功能,带动当地的第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改造的经验,比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以及国内一些城市的改造案例,维护修缮老建筑,改造成集居住和休闲为一体的休闲文化、娱乐区域。不仅可以改善老居民的居住条件,同时可以彰显其城区特色,带动旅游和城区经济发展。

红钢城:当年最好的房子

透过繁盛的梧桐叶之间的间隔,从武昌区到青山区的沿路几乎全是红房子的身影。在红钢城下车,绕过一个最近的路口,往前走几分钟,就能看到至今武汉市最完整的红房子社区。年纪大一点的武钢人都知道,八、九、十街坊的布局从高空俯瞰成“囍”字造型,颇有韵味。这在民间早已成为一个美丽的传说,至今走入其间,红房子早被掩映在高楼之中。

整个八、九街坊成纵深整齐排列,每六栋红房子围成一个圈,内部庭院深深,晒着衣服和被子,有石桌、石凳、乒乓球台。台上晒着各家切制的萝卜条等,一些人在摘菜,一些人在织着毛衣聊着天,小孩在一旁嬉闹,宁静,平和。每栋楼都有黑板报,上面写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之类的标语,据说每栋楼还都取了“党员先锋楼”和“关照楼”等名字。

75岁的丁奶奶正在庭院里晒太阳,手里摘着菜。“我18岁就来了武钢。这房子是1954年建的,我1958年就搬进来了。”丁奶奶说,当年这里都是荒地,除了树木森林,连办公室都是棚子搭的,只有少量的砖瓦建筑,“当时这算得上是最好的房子了,前苏联专家帮忙建的,砖瓦质量都极好,现在的房子哪能比得上。”她笑着说,拆掉的砖瓦拿起来敲,都能听见脆响脆响的声音。

由于照搬前苏联的模式,这两个街坊的房子明显有着致命的不适应。据丁奶奶说,因为房子设计没有考虑武汉的天气,都围起来了,“所以夏天不透风,冬天也见不到阳光,跟冰窖似的”。再往后建的六、七街坊明显有所改善,采光通风都考虑到了。“我在这住了五六十年了,房子常年都是黑漆漆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家里能见到阳光。”

“你说这个囍字,是真囍气啊还是囍透了?”丁奶奶问。

她放下手上正在摘的韭菜,又很认真地问道:“姑娘,你说说这房子是拆好呢,还是不拆好?”她说,早在一二十年前就有传言这些红房子要拆,楼下的一个小侄辈要结婚也没敢装修房子,“现在人家的孩子都上大学了,也没拆的迹象。”而被划为规划保护范围的八、九街坊依然如旧,临街的十街坊则早被名为“青阳十街”的楼盘所取代。

红卫路:碎石瓦砾中,人去楼空

青山区现存武汉最大的红房子片区,武汉市政府根据年代、艺术价值和房屋结构从50万平方米的范围里挑出了15万平方米进行保护,红钢城八、九街坊,红卫路一冶大院和小八栋都在保护之列。

然而,走到一冶大院附近,只能见到一整排围栏。沿着很长很长的围栏走了很久,在一栋已经废弃的写着咖啡厅字样的侧边,我才找到一个可以进去的路口。却被一条被水掩埋的路挡住了道,旁边是已经拆除的房子的碎石瓦砾,堆得老高,要去找一冶大院的红房子得从这些废砖头上踩过去。

一位大叔劝我不要进去了,“里面什么都没了,只剩几栋红房子了,里面的人早搬走了。”大叔就住在这附近,对于红房子的是去是留仍有些担忧。我没有继续往前,只透过高高的围墙,见到那几栋孤零零的红房子,在一片碎石瓦砾中,更显萧瑟、孤寂。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