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世界一流大学从何而来

世界一流大学从何而来

2010-02-03 06:30:47 来源:长江商报
    ◇ 本报评论员 邓子庆
    1月22日至2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征求对即将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在与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代表座谈时,温总理听完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就不可能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的言论后,深有感触地说:“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我们要下决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末了,温总理语气坚定地说,“中国一定能够出现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一定能够出现世界一流大学”,充分体现了一位领导人对中国大师级人才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对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心和信心。当然,要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任重而道远,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要搞准方向。就中国现实而言,中国缺的明显不是大学,而是缺一流的大学。为什么缺一流大学,温总理的话就是很好的答复:“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不得不承认,中国大学问题严重,不仅办学同质化,而且缺乏大学独特的灵魂。
    比如跟风“扩招”。近年来,在高校扩招大背景下,绝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扩招。这尽管是政策允许,也顺应了越来越多的国民对享受高等教育的强烈要求,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相当多的高校没有科学地评估本身的师资力量、校舍条件以及办学规格,就盲目跟风,招收人数是逐年上升,学校实在容不下时就申请建新校区。时至今日,高校建设新校区已蔚然成风。新校区圈地不说,也造成大学大量欠账,并导致教学资源分散、师生比例严重不达标等问题。
    扩招的同时,还有跟风“扩业”。不少高校纷纷追求综合性,而极力拓展业务,纷纷办企业、开公司,有的甚至搞起了房地产。不少大学将教育完全产业化,将学生看成是创收的工具,将学校看成是赚钱的单位。这种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办学思路走上了一条恶性循环之路。
    显然,这种跟风的背后就是不少大学都掉到钱眼里去了。诚如温总理所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好好地解决“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要解决这个“要命的问题”,至少有两个方面需要改变。
    一是要给予大学办学的自主权。很明显,大学还不够自主的原因在于头顶戴着“官帽”。要让那些教授不像教授,官员不像官员的人,回归园丁本色、回归学术本位,就必须摘掉大学的官帽。因为大学行政化程度越深,事实上就越否定了老师和学术的主体地位,进而使大学按照教学科研规律自主办学和管理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小。
    二是要促使大学灵魂的回归。朱清时教授说“大学的灵魂应是追求卓越”,但事实上,很多大学的灵魂就是追求金钱。论文抄袭、校园腐败、办学质量走低等新闻屡见不鲜,这些问题无不沾满了铜臭味。因此,要让大学灵魂回归,就要引导大学的自我监管,加强对大学的审计监督,促使大学坚持学术至上,走上民主办学、科学办学之路。
    一言概之,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就该是不断创造、发掘知识和人才,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大学的办学理念彻底端正了,世界一流大学也就不远了。
    ●  欢迎对本版所有文章发表回应:cjsbpl@126.com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